多器官损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部于2024年批复成立,由南方医科大学独家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教授担任。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定位于基础于基础转化研究,聚焦慢病心、脑、肾、肝等重要脏器损伤并存的共同危险因素、共性发病机制、器官间交互作用、风险预测和早期诊断、器官保护的新策略和新技术,构建医学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科学大平台。以解决脏器功能障碍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为目标,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新模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脏器功能障碍的“早防、早诊、早治”,为改善重大慢病的预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实验室现有研究场地47776㎡,工作人员155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2名,国家特聘专家11人,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18人,国家杰青/优青28人,国家百千万/万人计划人才12人。研究成果发表在NEJM、JAMA、Cell等权威期刊。先后荣获三大国家奖二等奖共10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人社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创新争先奖”、中组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和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
该实验室汇聚肾脏、心脑血管、肝脏、胃肠系统等学科专家和药理、病理生理、生物信息等相关领域人才,采用协同攻关、横向交叉的方式,针对当前器官衰竭发病和防治的主要关键问题,开展了六大研究方向,分别为:(1)器官损伤易感和环境危险因素;(2)器官功能障碍共性发病机制;(3)器官功能障碍风险评估和防治;(4)器官保护和器官替代;(5)器官损伤诊断新技术和新药研发;(6)器官衰竭防治生物信息学研究。同时,实验室建立了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多学科协同防治平台、推进成果应用的转化平台、转化医学人才培训平台四大单元。
实验室先后组织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分别在N Eng J Med、JAMA、J Am Soc Nephro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论文,部分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Faculty 1000等国际学术组织多次给予高度评价。实验室运行期间,部分原创性成果得到转化,先后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近20余项。原创研究取得巨大科技成果,由侯凡凡院士领衔开展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创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滴定疗法被国际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采纳,在全球广泛推广。由霍勇教授领衔完成的“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为脑卒中预防开出一张“中国处方”,获得国家Ⅰ类新药证书。
实验室先后培养出国家杰出青年、“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若干名。每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二百余人。实验室还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共同申请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并且实验室还定期选送若青年研究骨干赴国外交流学习,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室讲学或访问。实验室还辐射带动科研实力较弱的学科迅速发展,实验室每年设立开放课题研究,面向全国招标,由学术委员会负责设立和评审。
该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是我国多器官损伤防治协同创新研究、多学科协同防治、推进成果应用的转化,精英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